十一月份吳先生將為生活美學種子課程進行講座,導論的部分選題為「建築、身體、與記憶」。想追憶的是這古老的城市給我們空間涵養、與建築基因。多數照片為八比與珮涵取景回來,關於台南,如此豐沛、如此深刻。
講題:建築、身體、與記憶
講綱:
(一)由台南的記憶說起。
……自然地,在這樣的背景下,我關心材料上歲月的光澤,關心表面無數細小的劃痕,關心褪色而易碎的漆面,關心被使用磨光的邊緣。但是,當我閉上雙眼,嘗試忘記這些自然痕跡和我最初的聯想時,留下的是一種不同的印象,一種更深刻的感受 — 對時光流逝的感悟,對曾經發生在這些場所和房間的生活的知曉,而能給予她們特殊的氛圍。在這些時刻,建築的美學價值和實用價值,風格和歷史的意義,都成了次要。重要的,只是這深深的傷感憂鬱。建築暴露於生活,如果它的身體足夠敏感,它能呈現這樣一種品質:成為過去真實生活的見證人。
----- 節自PETER ZUMTHOR《THINKING ARCHITECTURE》一書p.24
經常,我們在府城的大街小巷間遊走,置身在具有記憶的建築場景裡,深藏在身體裡的某些感受總是不期然的被觸動……那些可能自始就流傳在血液裡的空間基因,每每在走近的當下,不自覺的流露。當我們探索這些感動,常常就是人們內在建築感知的源頭,它經常不是單一的,而是揉合色、聲、香、味、觸、法的身體記憶。
(二)身體的建築記憶。
(三)恆常的空間品質。
而這些長存人們內心的畫面,正是最值得探尋的場所精神。
種種給人喜悅、令人回味的空間品質,並不止於細部的緻密精準,或是量體的巍峨雄壯,源自人體尺度與生活經驗而刻畫出的建築造物,存留下各種微妙奧密的空間詩歌:在光影、氣息、質感、紋理、色彩之間,真實反映了人體最忠實的建築記憶,也是我們可以一再追尋的環境基因。
(四)身體的記憶。建築的課題。
……我們對建築的經驗遠早於我們聽到這個詞。這些經驗成為我們理解建築的根本 - 我們的房間、家屋、街道、聚落、城鎮和景觀 - 我們很早就無意識經歷過它們,與後來經驗的鄉村、城鎮和家屋作比較。我們理解建築的根本是我們的孩提、少年時光;是我們的個人經歷。學生必須學會有意識地將他們個人的建築經驗轉換到工作裡。這個轉換能力就是他們要修練的課題。
----- 節自PETER ZUMTHOR《THINKING ARCHITECTURE》一書p.65
來自於傳統家屋街巷的空間情感,成為元根最重要的養分。作為環境耕耘者的建築工房,對於建築與環境的形塑,試著迴歸內在的赤子之心、傾聽古老技藝的智慧本能、不斷地在生活與建築之間對話鍛鍊,期能在新的建築寫作中,傳承自在而愉悅的城市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