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是一個位於安平的「紙上建築」計畫。業主秉其宗教信仰與對土地的願景,近乎天真地提出了一個看似難以實現的夢想章程:南星聖堂宗教文化園區。
02 預計將166尊大小不同的佛像安置在港濱的公有土地地,提供民眾一個以佛像為主題的都市雕像公園,並結合水岸空間與相關的工藝、宗教、展演活動。
03 在各個方案構思的過程中,不斷去思考「人,為何要來到這裡?」的命題,以及可以引入哪些都市生活的元素,希望能創造出當地居民、本地市民、外地國民甚至地球公民 都願意到此體驗的空間劇情與建築場景。
04城市發展不再是房地產的擴延,而是當地當代生活感的再造。衡量目前港埠用地此一屬於市民的都市水岸空間資產及其利用率 ,並結合屬於在地的宗教記憶傳承,可以視本案為一種「另類都更」提議,進行人與自然的修補、人與社會的聚合,人與經濟的跨界整合。
05 這個計畫案實為探討 公有土地的閒置、在地空間資源轉型並結合藝文產業的經驗的課題。至於永續經營方面,公部門有限的年度預算未必能夠推動公共環境或產業特區的再造;若換做民間力量(例如宗教社群)卻有機會永續經營一個具有公共性的主題園區。
06 以「人為實體」將基地分化切割,形成陣列般的空間結構,佛像以某種人為邏輯安排其中。此間有不同的通道、長廊、捷徑、甚至迂迴之路,在地上或在地下,人可穿繞其中。而在不同陣列與路徑,各尊神佛又以遠近、實在、半隱、若現等因借佈景,人與佛像再這樣的迷路之間, 不期而遇。人來此地,即為追尋,但又是隨順因緣。路徑如「經」,本身便是一個空間主題:尋。
07 以「人造丘陵」將基地地貌抬升,成其靠山,亦顯其領域。地勢緩漸而起,邊界錯隱而現,神殿建築群依勢環列而成群。各殿自成院落,是為空間之基元,富有空間層次;而齊集不同殿群,如同碎形的自體衍生,形成群體的院落關係。此群集的空間形態連結集體的空間記憶,形成另一個空間主題:聚。
08 整體空間需涵容神像群、人群、建築群,而以「園群」的概念統合全體。有別以建築為主體的院落,而以「造園」之概念來融合建築、景觀與環境,蘊山水之氣於其中,園林本身的情境即為造園之主體;園群則是garden of gardens,將不同的園與以連繫串接甚而彼此滲透,激發「遊園」經驗的更多可能。
09 園群周圍的社區可以容納整個園區的營運管理維護人員的生活起居,同時也示現了建築群落在當代的可能性。也許伴隨坐落諸神行館的空間主題曲,可以同時附和出凡常生活的建築協奏調;人氣與神氣的共暢共鳴,才是最真的回音,最善的響應,最美的和聲。
10 對於真正建築的現實,空間上的想像與觸發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空曠」、「迴遊」、「靜謐」、「神聖」、「閒適」、「平靜」等情境,仍是建築藝術創作的起點與終點。冀望此一文化園區能夠結合 在地的信仰文化與相關傳統工藝產業,形塑屬於台南下一個400年的時空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