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心中的小蓬萊 ----元根的空間本懷
< 門內有徑,徑欲曲;徑轉有屏,屏欲小;屏進有堦,堦欲平;堦畔有花,花欲鮮;花外有牆,牆欲低;牆內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面有亭,亭欲朴;亭後有竹,竹欲疏;竹盡有室,室欲幽;室旁有路,路欲分;路合有橋,橋欲危;橋邊有樹,樹欲高;樹陰有草,草欲青;草上有渠,渠欲細;渠引有泉,泉欲瀑;泉去有山,山欲深;山下有屋,屋欲方;屋角有圃,圃欲寬;圃中有鶴,鶴欲舞;鶴報有客,客不俗;客至有酒,酒欲不卻,酒行有醉,醉欲不歸。(清閒供。小蓬萊。明程羽文)
兩三年的醞釀,這個夏天不期然地有三個作品接續而生,除《心地居》由璞寶營造執行之外,《安安》與《禎祥之家》都是元根設計連施工的專案。看似迥異的類型、規模、業主、與空間組成,其神態氣味卻頗有相似,前段引用的這一篇小品完全能描寫穿行其間的境趣,且各案皆然。 為什麼會這樣呢?當試著推算基地總量與尺寸間關連的同時,設計的心念其實就已經走進空間裡遊歷,設計的初衷要保有對生活本然的態度,自一線天空、一棵庭樹、或是一面草坡,一點一滴從環境的訊息、業主的需求逐漸浮生的場景碎片,經過理性與感性之手,慢慢成形為具體的空間。我們一定要想像,這兒到那兒之間,雙眼所見、步履曳踏、手的拂觸,東西放那兒稍坐在這兒……,先確定空腔的流動,然後再整理實體的層次。
生活,或許可以說是我們空間創作的本懷。 阮老師為吳先生所解的「間建築」也曾經提挈地描述到:作為中介物的這個間,就猶如《碧波飛》裡大大小小的虛空間(是庭院、也是微型的小天地),乍看之下似乎並無一物,卻能有著魔幻般的能力,源源不絕地與居住者及其他空間作著對話。
確實在虛空的面對面之中,這些特意開鑿的私密小庭,總是不經意地為心靈帶來靜謐寧和,幻化出浩瀚的心靈宇宙。設計的念與感受的意逐步疊合的同時,我們亦發珍惜筆下每一個風室一樣的虛空間,時時琢磨它所帶來的氣韻能量與生命律息。 在好的空間裡受到鼓舞,並非只是建築專業者的特能,多年來由第三人傳達回對於在元根作品中的體驗與感動,往往令我們意外,「喔他竟然也這麼想」或是「哇沒想到會有這種觀點」……這些浮溢於設計想像之外的陣陣餘韻,在作品完成之後不斷發酵,令人撼動於建築的能量。我們的業主姚博琳醫師為診所期刊所寫的序文「在設計中融入感覺的安安」中就提到:
……在開元路面二樓開了很多個立體的窗口,好似嬰兒室小寶貝們與外界的對話窗口……具遊戲心的大廳也是小寶貝們在裡面學步追逐的場所,也是父母家人們喜歡最覺回憶深刻的畫面……最令我感動的是哺乳室的空間,在擁護著小寶貝餵奶之際也能看到陽光由天而灑下,那是多麼令人心滿意足。最特別是她的中庭……令人整天徘迴沉醉其中而不知不覺。……每個房間有最充足的陽光及最新鮮流動的空氣,這也是最難能可貴的。
……要能觸及建築給我們的感覺,方有資格談人性建築。感覺是我們安安團隊成員所在意的基本要素,一棟好的建物,令人有感覺的建築,會使我們不禁油然而生正向感覺,就是這正向感覺引領我們安安同仁朝著正道去幫助我們婦幼需要幫助的人。……(節錄)
平易動人的序文,清楚述及在空間當下的畫面,其心領神會已令設計者感到知己;而文末對於精神層面的提昇與祈願,更是建築不僅只是建築的最高追求。作為一個使用者,姚醫師的體會可能比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更為寧靜深刻,源自於靜謐空間的心靈嚮往化成文字,回頭又激勵了建築創作者,循著天真的本心,更往心中的小蓬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