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土地的正面能量 —建築的價值工程
元根究竟在做些什麼呢?返顧成立之初,以一種無知(市場險惡)的無畏(一種對自我的感染),投入了住宅開發的領域,自己撰寫《碧波飛》的劇本、設計、營造與銷售、創作「洞天」的真誠表態,在市場裡投石問路。到了《鳳凰菩提》,在隆大業主的全然信任下以設計連施工的模式,空間寫作出另一種「線天」的長屋生活,並創造了不可思議的市場價格。在《心地居》,則又完全是另一種嘗試,其間經歷景氣波折與產品定位的調整,元根在雙併到三併的翻案過程中,固守著自然家屋的心念,與璞園共同探索了集合住宅的可能。這些工作早已越出建築設計者的防守範圍,但也因此牽引業主與建築師成為同心的團隊,而自然生出許多對於人們內心潛在需求的撩撥與試探。化需求為真實固然是建築師的專業本分,但進一步開展生活及土地的想像力、與對社會的洞察力,也是設計者必須懷抱的使命與責任。
發掘土地的美好是建築核心的任務。
我們無須因設計落入數字的迷關而深覺委屈,元根喜於體察這裡應該、或許、更可能進行什麼內容將會更加美妙,並且在提出的過程中得到喜悅。「設計」的過程便是一連串「設想」與「計算」的往復----「設」的遊歷漫行多少是有點冒險的,但它是心靈的壯遊,初始也許缺乏被認定的可行性,但我們常讓內心的「赤子」帶領、走向一個不可言明卻令人期待的天地;再透過「計」的經驗累積,持續把握每一次的想像、在實作中最後確實的執行出來。比方說在《心地居》的設計過程裡,我們內心先有一個戶外歸途的渴望,漸趨地將梯廳與家戶玄關的輪廓描摩出來,這個設計的可貴之處正是在對回家心情的醞釀暈染,我們相信這才是創造建築無可取代價值的開始。
我們開始覺得這個小小的初衷是一個望外投射的光束,隨著建築規模與時空條件的差異,這個光錐會在不同的距離顯現出不同的投影切片:有時候是一幢集合住宅、有時候是一片基地規劃、有的時候又在一架樓梯的微觀裡捕捉空間的浩瀚……這些元根做的事情看來忽大忽小,其實回到最源頭卻是一個同樣的心念。而這個心念的落實必須倚賴業主的全面支持、以及彼此的信任與溝通。
不可否認的(且幸運的),元根的業主多半是懷著認同與自信而來。但即使是一開始打定主意「沒問題的就交給你們了吧」的業主,隨著漫長過程的轉折,由預算與細節裡衍生的意見紛歧還是會動搖彼此的信任,這通常也最難堅持的時分,怎麼辦呢?這種煎熬考驗著設計團隊的智慧,究竟要大動干戈強勢爭論?還是善解求和的配合了事?慢慢地我們發現這兩極都非建築之道。對業主來說,這些資源投注下去當然要獲得最好的回報,不能只是建築師一廂情願的設計執著;而對元根團隊而言,明明知道這樣做才會更好所以堅持下去,也是建築專業應盡的責任與義務。習於在這個天平之間求得緊張微妙的平衡,「真心的溝通」於是乎至為重要。
確實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與業主的溝通上,少面積多些意境、捨磁磚換為塗料、顧親密而不要套房便利……而溝通的方式就是情理具足、設身處地的互相勉勵:帶看實地、分享案例、端詳模型、必要時也試作讓成果顯現。但是背後的心意必須真誠而無私、坦誠而無畏,我們必卸下可能不歡而散的壓力,說出真正為建築共好的實情,彼此努力共謀一個更好的解決之道,而不是在勉強妥協之後各自喊冤。譬如《禎祥之家》在設計開始,業主就明確表達「外觀要用石材」的期盼,對於設計端建議較為輕鬆能夠強化家屋意象的塗料完全無法接受;這種對石材尊貴感的價值慣性、或是對塗料性能差的成俗印象,很難以案例或是研究報告說服,後來換個方式由總體預算的角度說明,省下來的經費還可以添購一些好的家具,整體意象也能夠加分。軟性的堅持終於取得了業主的肯定,最後也獲得了一幢可愛溫馨的家屋。
彼此的信任還必須建立在對價的服務基礎上。
元根一直確信美好設計所帶來的價值、以及產生的影響,常常無法以金錢數字衡量的。但這一份設計能量卻必須專注凝煉,也必須呵護長養,所以彼此應先從相稱的服務酬金開始建立信任,否則只賴單方的投入心意仍不足以支持孕育建築的美好。長久以來知識份子對金錢輕視忽略、至一籌莫展以至自棄於生計之外,實在是一個不健康的狀態。我們固然從未以清貧為苦,但設計者亦不應以拮据為傲。以理想志業勉強來支撐生活,才氣縱橫終究還是會被局勢消磨殆盡,但這個結局並非整個設計環境所期待的工作回報。設計者既自信能在這個過程中投注生命、並且為最終的成果感到榮耀感動,以此信心、理所當然就應獲得應有的報償。設計難道可以工時衡量嗎?腸枯思竭為土地幻化出的作品,那怕只是一個好的意念都是價值連城、彌足珍貴的,身為社會的一份子,建築師有義務彰顯設計的貢獻、並且獲致值得的代價。無論是建築的甲乙雙方、或是產業鏈的上游到下游,都理當從共同努力成就出的建築價值而獲利,這才會是一個健全的產業生態。當有了安身立命的方式(認真做事並不會餓肚子),有了值得學習的典範(社會對建築的敬意),下一個建築世代才有追隨的理由,整體建築環境才會往善的方向循環。
璞園建築團隊便是這樣一個令人敬重的業主,其團隊上下由總經理、業務、工務、到營造廠每一位同仁,對建築師一致自然流露充分的尊重、信任與支持,這種正面的給予,令我們常生感動感恩之情、無怨無悔地歡喜於設計世界。業主與建築師從來就不應是對峙的兩方,應該比較像是並肩的盟友,是為某一個建築夢想共同努力的生命共同體,以此願力完成的建築,將會充滿愛與祝福。
同樣需要交陪扶持的,還有營建相關技藝的廠商們。
建築產業體質的孱弱來自各環節的細分與消磨,雖然元根已經聚焦於最單純的住宅類型,其中既沒有層層為難的行政程序、也沒有過於特殊的建築技術,但是僅僅是要把現況做好,其中五花八門的眉角就已經令人咋舌。長期於發包詢議與營建細節要求之間折返跑,深深感受到營建同業自居於社會的基層、經常顯露「這個價格只能做到這樣」的無力現況;曾經有模版廠商不堪結構體的複雜高低幾度因不敷成本而要出走,在充分釋出「超支的我們可以貼補」的善意與「你做得很好、這房子會因為你們變得更棒」的鼓勵,通常我們因此換得一顆願意放手一搏的決心。而這些小包後來也常成為元根長期配合的技術夥伴,雙方都愛惜每一個合作的機會,衷心於研發更好的作法……在拼速度拼價格的大環境裡,視如己出的態度尤甚於專業的質量要求,若能以同理心互相提攜鼓勵,我們可以逐漸贏回社會對建築產業(建商、建築師、營造廠、小包商)的敬重,也能激發彼此對建築的熱愛與價值創造的喜悅。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把餅做大而已,飽滿與富足之餘,還要讓這塊餅充滿意義。吳先生循循善誘,提醒元根的每一個人要經常感恩:在這片土地上作建築是一種福報。而元根珍惜這份福報的方式,就是用真心的設計、真誠的態度,來鼓舞業主客戶小包、鄰里學校社會……。這是一個愛與永續的傳遞,而且會隨著建築存在於土地上散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