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根建築筆記
手札 相本
  • classification
  • 設計之想與非非想(20)
  • 小住宅 開開 特輯(5)
  • 不開卷也有益(7)
  • 幕後花絮(9)
  • 南星學園(18)
  • 英日雙俠(13)
  • 洞洞 與 縫縫(8)
  • 官方情報(19)
  • 教育訓練(0)
  • editor
  • 元根易記(3)
  • 烏美拉拉(38)
  • 逗豆發牢騷(5)
  • 天涼個好秋(15)
  • 美工的單人派對(14)
  • L.J(0)
  • 喔嗨唷工作室(9)
  • 西境日記(0)
  • 慧心一笑(1)
  • 天光生舞台(8)
  • 拈花惹草(2)
  • 哈魯加蛙的沼澤(1)
  • 青春美麗藝廊(1)
  • 正反派(1)
  • 見微蜘蛛人(2)
  • 水草泡泡(1)
  • 荻(0)
  • 說夢話(0)
  • 小天地(0)
2012.06.22 洞洞分享 二 洞洞 與 縫縫

洞屋分享會II 0622
百變洞屋 - 因為空間的簡單與清晰

敬雯/

洞屋一樓應該是單身人最奢侈的尺度>>>
想像如果沒有二三樓,一樓的餐廳兼著坐起居;客廳的沙發也可以睡,不一定非睡房間。

一家人共同的空間旅行動線>>>
我的家人喜歡廚房順暢的動線,我們來之後,便一群人,不停從一個空間,移動到另一個空間聊天。安親班老師的姐姐覺得洞屋有很多適合閱讀的地方,不過適合小朋友的書太少。

主軸簡單清楚空間的>>>
洞屋從"使用"去想像與設想,精彩部份無須太多,可能一個重點就夠了,其他地方低調一些,反而能襯出那個重點的精華。
 

筱雯/

安心與自在的渴望回應在家屋上>>>
我爸爸是個無敵過動兒又放得很開,一進入洞屋不久便穿著四角褲到處走動查看。但我剛好相反,對陌生的空間我比較不信任。後來拉上餐廳的窗簾以及梯廳百葉窗,拉完好像我就安全了,但又不封閉。

中庭最令人印象深刻,不管在哪都可以看到中庭;圍繞它的每扇窗戶都可以看到彼此,家人不會因為透天或獨棟就疏離。

摸得到的生活設計>>>
我以前待過台北的室內設計公司,很專注的作美,而沒有替業主的生活著想,以自己的喜好為好,而洞屋的家具,不論地板牆壁,材質都是可以"摸"到,去感覺那些質感,紋路的。 我爸爸不是設計背景的,他只能憑著自己的理解去說,覺得"很多地方很用心",或者"跟日本很像",

敬雯:突然恍然大悟,為什麼要叫生活設計部,而不是室內設計部。
 

美姐/

關於光的生活設計>>>
這次體驗,我對照明有一個心得,我們常常習慣從牆面算30公分,做為照明位置,那可能是個經驗上的慣性,但因為現在很多(檯面)規格不盡相同,應該不能從牆面算,而是從檯面邊緣像牆面推30公分。二樓湯屋的燈因為是頂光,會有陰影,那裡作為主臥的梳妝空間,女孩子卻無法畫眼線。一樓的間照比較好,光很均勻。
 

珮涵/

三樓>>>
三樓次臥我覺得很神祕。一二樓的空間都有清楚的主軸,在空間上,三樓安排了一條狹長的廊道,通往次臥,一邊是書牆一邊是落地玻璃,讓我有種走在劇場挑空的貓道的感覺,但又不那麼的危險。在故事上,三樓也是整個洞屋迴游的終點,很像捷運列車的尾巴,人潮從車頭開始擴散作用,到了尾巴,濃度最低,或越來越遠音樂演奏現場,聲音漸漸飄忽仍聽得到,對剛剛的旋律仍有強烈的記憶,可以在心裡哼出,人則有一種緩緩平靜下來的離散感。三樓的空間要加上頂樓來看,像有一個隱形的附加空間,透過稍稍隱藏起來的小樓梯往上。一般人可能在一二樓活動。不會特別想要往上走。

回應>>>
八比:這裡是盤旋路徑的盡頭,適合給需要隱私的年輕人。
梅子:那個空間在我們家就是神明廳,碧波飛黃老師他們家就是作工作室,都是私人鮮少對外開放的空間。
 

孟鴻/

和(記憶中的)家不太一樣的家(的經驗)>>>
爸爸媽媽都覺得有看過為什麼要來住,姐姐也說,我們在台南就有房子為什麼還要住? 第二天我的家人和小妞的家人都來了,。也是雙方家長第一次見面。

洞屋跟在家不太一樣,有很多小空間,我選一部最長時間的電影,大家都很安靜看,平常有潔癖的媽媽也是,不會一直起身去整理這個那個。

姐姐騎腳踏車騎到哭,很久沒這種感覺。蔡先生說住戶晚上聽得到蟲在吃葉子或是掉下來的聲音。

回應>>>
梅子:騎腳踏車到哭是現在的生活很少有這種機會。
敬雯:小朋友都很喜歡洞,可以到處躲/玩。

模糊感>>>
一進來覺得房子很暗,我喜歡。照明只放在一些重點地方而已。
因為下雨,我把蓮蓬頭拿去中庭跟雨一起洗,我開了主臥的音響,但把所有的門窗都關上,讓聲音僅僅透過窗面或縫隙透出,讓聲音像是被包覆在整個封閉的空間,我只是隱隱約約在那之外,聽得不太清楚。

 

水草/

習慣被打破>>>
我其實是個害怕獨處的人,所以當我一個人要來體驗,就邀了其他同室租片子來看,一開始還正經地坐著,但是到最後,大家躺的躺,就像在家裡一樣,但後來覺得,在洞屋會想要獨處。

我喜歡從很多方面分析,味道、顏色等來看空間。另外,這邊用了很多材質,我也拍了照,但照片比不上親眼。每個材質都有他的聲音。我畫我的圖是畫腳踩貝殼砂。

簡單,安靜,驚奇,豐富>>>
所以在選擇房間,我會覺得一樓會有不安全感,然後三樓是最頂樓的地方,也與外界太親近的。本來會以為最喜歡的是二樓主臥,沒想到是二樓的小房間,理想跟實際不太一樣的感覺。

在二樓洗澡的時候,沒有意識到湯屋這麼開放,窗簾都沒拉,我聽得到樓下小哀跟慈慧講話聲,也聽到她們走上來。他們一上樓,就注意到不能進去;這讓我有點驚嚇,因為他們其實已經站在二樓門口了。
第二天表姊有來拜訪我們。他現在在考中醫,說這裡何嘗不能當一個診所,一樓是候診跟診療區,二樓以上是病房。

回應>>>
梅子:我覺得要推論為什麼今天我們會有這些細微的觀察和這些問題,,是因為很安靜。環境的安靜,身體也很安靜。
 

吳先生/

回家分享,迴歸家的設計>>>
吳:今天收穫蠻多的,大家住過之後一段時間,回到現場(洞屋),去回想之前在這裡的體驗,大家便能再回到熟悉狀態,把滿滿的感受引發出來,這也是體驗的一部分,試著把感覺講出來,這就是集體分享的效用。

室內設計跟生活設計的差別,就是做室內設計,常常做的是隔局;平面隔局,很難用空間去想像。比如說這個桌面要八公尺,你很難在平面圖去想像。但身體放進去的時候,像水草就很直覺去選最喜歡的。這個在我住那麼久的經驗裡頭,我也常常在想,今天要住哪個房間。

把房間做活,而不是擺隔局,如果只是把放家具放進去,就會變成每個房間都差不多。當這幾個房間你好好仔細去分辨,那些在平面圖上察覺不到的,你就會找到各自房間吸引你的地方。

我們習慣透過平面,開始想像。設計跟生活是一直在輪轉的,如果把洞屋體驗當作一種試住,或是把他當成家,想像就會開始,因為作設計,就是把自己丟進某個空間,放下,然後融入。

我曾練習寫遺書,寫最冀望的事,如果世界末日來臨,我的希望就是跟家人一起在安平,在我們創造的這個所在,大家可能會覺得,我們作的案子都很類似,對這些空間以為很熟悉了,可是來真的住過,那種不熟悉的新鮮感被挑動,特別有感觸。

設計常常需要很多情境的去描摹;雖然洞屋被我們創造,但我們又被它感動。閣樓或一個可以爬上去到達的地方,是目前還沒做到。我們小時後的衣櫥絕對不會是60公分,裡面通常可以放棉被又掛衣服,隱然生出一個空間,而不只是衣櫥。

大家可以再回去想想一個家對自己的意象是什麼,剛敬雯提到,對單身一個人的話,他可能需要一樓就可以,因為平屋也很棒,如果有高處能接近天空,彷彿這空間是有一個出口,出去便摸得到天空。;

我收穫很多就是,希望那個想像意象是越來越豐富的,設計就會知道怎麼做。至於家具,尺度這些,我相信只要同事來住過,我不用要求,對尺度一定越來越敏感,因為這真的是圖面上沒辦法討論的,身體整個放入環境,包括聲音,光線,色聲香味觸,這一切都把你涵容了,設計要怎麼做,這種體會不一定能一次完備,而是一次又一次體驗之中,一層層感受,體悟到的。

 

Pei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