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根建築筆記
手札 相本
  • classification
  • 設計之想與非非想(20)
  • 小住宅 開開 特輯(5)
  • 不開卷也有益(7)
  • 幕後花絮(9)
  • 南星學園(18)
  • 英日雙俠(13)
  • 洞洞 與 縫縫(8)
  • 官方情報(19)
  • 教育訓練(0)
  • editor
  • 元根易記(3)
  • 烏美拉拉(38)
  • 逗豆發牢騷(5)
  • 天涼個好秋(15)
  • 美工的單人派對(14)
  • L.J(0)
  • 喔嗨唷工作室(9)
  • 西境日記(0)
  • 慧心一笑(1)
  • 天光生舞台(8)
  • 拈花惹草(2)
  • 哈魯加蛙的沼澤(1)
  • 青春美麗藝廊(1)
  • 正反派(1)
  • 見微蜘蛛人(2)
  • 水草泡泡(1)
  • 荻(0)
  • 說夢話(0)
  • 小天地(0)
2022.03.09 「建築與嚮向之間」的距離 南星學園

 

舊聚落區長久以來持續吸引大眾的懷思,
近年復因安平港國家歷史風貌園區之劃設,
而能逐漸活化再造歷史古蹟與傳統民居聚落等集體的空間資產。
 
這裡歷經海角沙堡(歷史)、台江潟積(生態)、漁商雙港(產業)等
不同階段的演進脈絡,
集海岸、河口、港濱交會的時空際遇於同一地點,
形成台灣獨一無二的人文地理瑰寶,而今卻幾近閒置。
此一都市現狀的邊緣宜呼應其原本豐富的環境紋理,
以更具人文素養的空間意象與地景藍圖,
來取代漸近尾聲的產業發展用地規劃,
同時善用其場所與環境的潛能來延續與銜接集體記憶,
而這需要以新的想像為此一都市地點注入活力。
 
新的想像,可以由常民生活的心靈寄託—信仰—投射而出。
溯其遠因,這裡曾是開台各宗教信仰的傳播渡口,
也許沒有任何其他的地點更適合於對此一主題作出展現。
訴說近由,則是近年台灣的民間信仰與宗教力量,
對於整體價值觀及社會凝聚力影響甚鉅,
並且超越政治、族群、經濟等,形成多元而兼容的生活文化。
這些因緣促成之下,在這塊基地激盪出關於「諸神」與「園林」交織的空間主題。
 
不同尺度的神像殿群分布在數個小型園林當中, 
圍攏群聚而環抱開闊的港濱綠地,
因借鄰近於河海風林的自然景致,
創造出綿延的穿繞路徑與庭廊院落。
每個神像園林如同諸路仙佛降臨於各名山古剎的一個場景縮影,
園中之園則讓眾人皆可往復迴遊其中,
彷若從一個山林寶寺漫遊至另一雲嶺妙觀,追尋似迷若悟的空間經驗。
 
真正誘發其前來遊歷之想望的,
並不在於旅客市集式的群聚熱鬧,
也不在於信眾儀式性的慶典活動,
而是創造一兼具休憩、博覽與紀念性質的身心靈淨土;
此地無須是舉行信仰活動或群聚膜拜的替代場所,
而是對於多元的宗教信仰的一種全新體驗的空間展現。
以此為題,描摹出「諸神園群」之地景與建築,名之為「南星聖堂」。

 

01 這是一個位於安平的「紙上建築」計畫。業主秉其宗教信仰與對土地的願景,近乎天真地提出了一個看似難以實現的夢想章程:南星聖堂宗教文化園區。

 

02 預計將166尊大小不同的佛像安置在港濱的公有土地地,提供民眾一個以佛像為主題的都市雕像公園,並結合水岸空間與相關的工藝、宗教、展演活動。

 

03 在各個方案構思的過程中,不斷去思考「人,為何要來到這裡?」的命題,以及可以引入哪些都市生活的元素,希望能創造出當地居民、本地市民、外地國民甚至地球公民 都願意到此體驗的空間劇情與建築場景。

 

04城市發展不再是房地產的擴延,而是當地當代生活感的再造。衡量目前港埠用地此一屬於市民的都市水岸空間資產及其利用率 ,並結合屬於在地的宗教記憶傳承,可以視本案為一種「另類都更」提議,進行人與自然的修補、人與社會的聚合,人與經濟的跨界整合。

 

05 這個計畫案實為探討 公有土地的閒置、在地空間資源轉型並結合藝文產業的經驗的課題。至於永續經營方面,公部門有限的年度預算未必能夠推動公共環境或產業特區的再造;若換做民間力量(例如宗教社群)卻有機會永續經營一個具有公共性的主題園區。

 

06 以「人為實體」將基地分化切割,形成陣列般的空間結構,佛像以某種人為邏輯安排其中。此間有不同的通道、長廊、捷徑、甚至迂迴之路,在地上或在地下,人可穿繞其中。而在不同陣列與路徑,各尊神佛又以遠近、實在、半隱、若現等因借佈景,人與佛像再這樣的迷路之間, 不期而遇。人來此地,即為追尋,但又是隨順因緣。路徑如「經」,本身便是一個空間主題:尋。

 

07 以「人造丘陵」將基地地貌抬升,成其靠山,亦顯其領域。地勢緩漸而起,邊界錯隱而現,神殿建築群依勢環列而成群。各殿自成院落,是為空間之基元,富有空間層次;而齊集不同殿群,如同碎形的自體衍生,形成群體的院落關係。此群集的空間形態連結集體的空間記憶,形成另一個空間主題:聚。

 

08 整體空間需涵容神像群、人群、建築群,而以「園群」的概念統合全體。有別以建築為主體的院落,而以「造園」之概念來融合建築、景觀與環境,蘊山水之氣於其中,園林本身的情境即為造園之主體;園群則是garden of gardens,將不同的園與以連繫串接甚而彼此滲透,激發「遊園」經驗的更多可能。

 

09 園群周圍的社區可以容納整個園區的營運管理維護人員的生活起居,同時也示現了建築群落在當代的可能性。也許伴隨坐落諸神行館的空間主題曲,可以同時附和出凡常生活的建築協奏調;人氣與神氣的共暢共鳴,才是最真的回音,最善的響應,最美的和聲。

 

10 對於真正建築的現實,空間上的想像與觸發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空曠」、「迴遊」、「靜謐」、「神聖」、「閒適」、「平靜」等情境,仍是建築藝術創作的起點與終點。冀望此一文化園區能夠結合 在地的信仰文化與相關傳統工藝產業,形塑屬於台南下一個400年的時空印記。

小哀